巧用社交故事,提高孩子社交能力!
文章概要:
我的孩子都不会跟别人一起玩? 为什么谱系障碍的人群不喜社交? 我们应该如何教导社交技能呢? 社交故事的本质 应该怎样用社交故事来教导孩子呢?
从事特殊教育这份工作以来,我从家长口中听得最多的烦恼就是“我的孩子都不会跟别人一起玩”、“他天天都只会自己发呆”、“他的兴趣太狭隘了,又不会跟别人聊天,总是特立独行的”。
孤独、不喜社交这往往是谱系障碍儿童的标签,但是他们是真的不喜欢与别人交往吗?是真的喜欢自己玩耍吗?我想不是的。
“人们经常会将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症的人描述为‘不想跟别人交往’,或者‘喜欢自己玩’。我从来都不想孤独的一个人。
那些在我的评估报告上写‘约翰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的心理医生们真是错的不能再错了,我只能自己一个人玩是因为我在跟别人一起玩的时候总是失败,我的社交局限让我只能独自一人,只能自己一个人玩是我关于童年的最苦涩的回忆之一。”
——约翰·罗宾逊《看着我的眼睛》
这是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约翰·罗宾逊在他的畅销书《看着我的眼睛》中对自己的童年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这些孩子并不是不喜爱跟别人玩,而是不知道如何去跟别人玩耍,不知道如何结交朋友;
他们也努力过、尝试过,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历使得他们不再主动进行社交,最后他就变成了我们眼中孤独,不爱社交的他。
在谱系障碍的人群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不喜社交,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且希望跟别人进行社交沟通的,只是他们缺乏各种社交技能,不像普通儿童,他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社交技能;
社交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对于谱系障碍人群来说,他们没有这个能力,社交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门全新的外语课程,所有的技能与知识都需要从头学起。
这也是很多家长苦恼的问题,这对于家长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技能,我们应该怎么教给孩子呢?
“社交故事”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那什么是社交故事呢?又该怎样运用呢?
故事属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疗法之一,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个别需要,按特定指引编写,把他们的个别需要作为故事的主题,从他们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编写内容。
透过故事与自闭症儿童客观且准确地分享社交处境的数据,增进他们对社交处境的理解及要求,并引导儿童恰当的社交行为和态度。
1、学习社交故事的作用
(1)增强自闭症儿童对社会情境中各类线索的理解,对社会情境中的重要细节,或可能产生误解的细节进行着重解释,提高其对社会情境的理解能力。
(2)促进自闭症儿童理解大部份人都表现出来的良好社会行为,增强其心理理论能力。
(3)引导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或期望的恰当社会表现,增强及拓展自闭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2、社交故事的理论基础
社交故事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不是一种治疗方法,我们将孩子视为学生而不是病人,把孩子看做是一个有潜力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有残缺的病人。
认为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一个“好孩子”,他们之所以做不到是有各种原因阻碍了他们,并不是他们不想。
那很多家长就会问了,既然他们都想做好孩子还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所以我们使用社交故事教导孩子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做不好的原因:
(1)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才叫“好”;
(2)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3)我们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
(4)孩子生理原因导致做不到;
很多我们觉得是常识的事情,孩子并不理解,他们不明白那些潜在的,不成文的社会规则,所以他们往往会作出不恰当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不遵守课堂的规则,上课经常走来走去。在我们看来学生上课就应该坐在位置上认真听课,但是对于谱系障碍儿童来说他们是不了解这些不成文的社会潜规则的。
他们需要有人去告诉他们上课应该怎么做,具体到什么情境做什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明白。
告诉他们什么情境要怎么做,这本质上就是社交故事。社交故事的目的是准确地传达信息,而不是下达命令不是单单告诉孩子们要怎样做,而是告诉孩子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
社交故事作为一种改变问题行为的有效手段,不是因为它能够说服孩子们服从命令,而是因为它能够增加孩子们对社交情景的理解,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所以,利用社交故事我们可以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社交技能。
举个例子:小军难以接受否定的回答,每当他提出的要求被否定了就会发脾气,甚至会大喊大叫攻击别人。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社交故事来改善小军的这一状况呢?
首先,我们要根据小军的实际情况来为他编写一个社交故事。(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图片或者文字教学)
在社交故事编写完成后,我们要如何进行教学呢?社交故事的教学可分为五个步骤:
(1)阅读故事:要在事件发生之前阅读,家长或者老师要预测到孩子面对什么情境会无法掌控,然后根据情境教授相应的社交故事。一定要在事件发生前反复的跟孩子学习和阅读社交故事,事件发生当下再讲述故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角色扮演:对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由家长或老师先扮演孩子一方,再请孩子扮演自己。可以选择扮演正确的和错误的做法。通过这种角色扮演,让孩子了解在该情景下不同行为的后果,以及自己应该选择哪个恰当的行为。
(3)事前提醒:在事件发生前提醒孩子社交故事的内容,他应该如何回应(在对孩子进行否定时,预先告诉他)。
(4)事中帮助:在孩子前几次尝试的时候,帮助和鼓励孩子记住社交故事中的内容。在事件发生时,及时给予孩子提示与帮助。
(5)事后回顾:跟孩子一起回顾他刚刚在情景中的表现。孩子做得对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做得不对,指出事件的后果,提醒下次注意。
(6)在日常生活中泛化:当孩子逐渐掌握这种社交技能之后,家长要懂得减少干预,减弱提醒的力度,让孩子自己去做,并且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人群中进行尝试,帮助孩子实现在日常中使用相应对话的目标。
以上就是社交故事的使用步骤,家长和老师可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编写然后进行教学。
在无特殊事件时也可以教导一些基础的社交故事,包括基本社交技能(打招呼、聊天、结交朋友)、社交规则与如何面对欺凌、适应学校与遵守规则、减少焦虑与问题行为、管理激动情绪、解决社交冲突。
社交故事的教学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反复阅读和练习,泛化各种场景,才能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