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指令的技巧
文章概要:
发指令教学中最容易犯哪些错误? 发指令教学都有哪些层次划分? 关于指令的变通升级;
很多家长在家教孩子的时候,特别是作为新手家长,很容易在在发指令上犯一些错误,指令发不好,也令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大打折扣!那么,家长发指令容易犯哪些错误呢?
①指令语冗余,尤其对处于初级能力的孩子是非常不适合的。
比如,家长给孩子练习“语音与物品配对”时,桌子上放了一个香蕉和一个勺子,然后会给孩子发指令:宝贝,把香蕉拿给妈妈,香蕉,黄色的香蕉,可以吃的……
教学目标:让孩子理解语音的“香蕉”与实物“香蕉”匹配起来。
但是如果按上面繁琐的方式发指令,会让孩子接受语言信息时变得混乱,因为孩子区辨不了关键信息,而且充满了暗示性语言,又容易让孩子形成猜想式选择的习惯。
所以,家长只需说“香蕉”然后面对孩子打开手表示索取,或者只说“香蕉给妈妈”即可。
②不断重复地发指令。
这也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发指令后,发现孩子没什么反应或者做错了,就不断发指令,直到孩子做对了为止。
比如,家长训练孩子理解含有多层语义句子时,桌子上放了一个蓝色积木和一个红色积木,也放了一个碗和一个杯子,然后发指令“把蓝色积木放到碗里,蓝色积木放碗里,宝贝,蓝色……”
指令不是不要重复,但要给孩子反应的时间,发指令后,用3秒左右的时间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对指令接收不好,然后再重复发指令。
③指令不够及时,发指令的时机不恰当。
如果上面两种类型的错误避免了,但时机把握不好,指令效果也会打折扣的。比如,孩子注意力不在你身上而是关注其他无关的信息,你发的指令往往是无效的,即使孩子执行了你的指令,但做出来往往也是错误的。如果孩子注意力没在家长身上,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干扰源,用有效的方式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你身上。
孩子的能力是发展的,每个时期能力都会有变化。虽然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自闭症等特殊孩子,但随着外界干预的推进及其自身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者,在干预的过程中发出的教学指令也是分层次的。
如果的发出的指令层次与孩子的能力不匹配,那么,教学的效果及孩子的进步亦会受到影响。那么指令的层次是怎么分的呢?
我们可以用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作为参照:
①单字及词汇作为指令。这比较适合孩子能力较低的阶段。也就是说,孩子的语言理解阶段处于单音和词汇阶段,那么我们的指令要求也是按照这个阶段来。
比如,我们教导孩子理解“过来”的指令,那么,指令就是“过来”,而不是“宝贝,过来妈妈这,快过来……”之类的;
让孩子理解“坐”,我们可以直接说“坐”或“坐下”,而不用说“宝贝,坐在红色的椅子上”……
当然,我们发出的指令尽可能跟生活贴近,比如,很多老师或家长让孩子理解站起来的动作,会跟孩子说“起立”。“起立”这个词虽然简洁,但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很少会跟别人说“起立”,更多的是说“站起来”,所以我们用“站起来”发指令是更适合运用到生活中去的。
②以短句作为指令。当孩子能理解较多的词汇了(动词和名词),教学指令就可以稍微复杂一些了——用词组或短句作为指令。
比如,在家里,让孩子去厨房拿个篮子来装菜,我们可以说:XX,去厨房拿篮子。这里对孩子的基本要求是,能理解“厨房”和“篮子”。如果初始孩子对这个指令有点模糊,可以把孩子带到厨房门口跟他说。
③以长句子作为指令。这时候,孩子能力一般发展到一个比较好的阶段了,依然用上面的拿篮子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可以这样发指令:XX,去厨房拿个篮子给妈妈装菜。或者:XX,去厨房拿个大一点的篮子给妈妈装菜。这里,指令里就加入了拿篮子的意图表达。
总的来说,指令除了与孩子能力相匹配这个要素外,我们家长还可以引用这个原则:任务是什么,指令就是什么,孩子能力弱,能简就简。
指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跟很多因素密切相关。比如,你的辅助/提示方法,孩子的注意力,以及孩子当下的状态等。
根据上面提供的参考信息,家长需要融会贯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发指令,发什么层次的指令,是否需要重复发,需要怎样的辅助下……
在教学过程中,指令与辅助往往是要相互结合起来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