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
文章概要:
什么是自我刺激行为? 常见的自我刺激行为有哪些呢? 自我刺激行为还能有好处? 自我刺激对孩子学习生活有哪些影响? 如何改善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呢?
自我刺激行为,指患儿重复性发生的肢体行为,声音以及某种物体的重复性运动,如在某种环境下,不断地重复动作,如反复说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等,以此来补充或替代心理活动的不足。
1、手部:
弹手指、拍手掌;
2、身体动作:
坐着时身体前后摇晃,或者拱起背部;
3、视觉刺激:
斜看着某物、看旋转的物体、在眼睛附近晃动手指;
4、重复动作:
开关门或者拨动开关,听同一首歌,喜欢某些物品产生的噪音等;
研究表明,刺激似乎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管理焦虑、愤怒、恐惧和兴奋等情绪。
刺激也可以帮助孩子管理大量的感官信息,尤其是感官过敏的孩子,刺激可以减少感官超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于低敏感度的孩子来说,刺激会影响“不活跃”的感官。
自我刺激不一定是件坏事,只要对孩子没伤害;但是有些刺激是会伤害孩子的,也就是自残行为,比如说严重咬手。
自我刺激也会影响孩子对外界的关注,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与人沟通。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玩弄他的手指,那他可能不会玩太多的玩具,也不会发展社交技能。上学的时候,他在教室里专注于看着自己的手指,从而忽视自己去学习知识。
正常的孩子其实也会有自我刺激,比如说,有些孩子在处理难题时摇晃他们的腿;感到焦虑时,可能会来回踱步;无聊的会议中摆弄一支笔等。
所以有些人认为,自闭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应该被允许,因为有助于调节情绪等好处;但如果自我刺激行为伤害到孩子或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那么,就应该减少孩子的这类型自我刺激行为。
改变环境:家长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帮助你的孩子缓解焦虑从而减少孩子对自我刺激行为的依赖;此外,家长也应该寻求更多的方法来代替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来处理孩子的焦躁不安,敏感以及寻求刺激等行为。
解决焦虑:如果孩子因为焦虑而产生的自我刺激行为,家长可以直接解决掉孩子产生焦虑的源头;
寻找替代:如果没办法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也没办法更换环境了,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新的方式来代替自我刺激行为。